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报道丨解放日报:多样生命与多彩世界,他们值得拥有

绿色光年
2024-09-04



前言

2021年9月12日,由COP15执委办指导,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儿童中心主办,中国儿童中心对外交流中心承办,上海市宝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宝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联合承办,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绿色光年环保服务中心协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多样的生命 多彩的世界”上海区域活动暨2021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教育论坛(以下简称COP15长三角论坛)在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式开幕,把全国科普日宝山区活动启动仪式结合起来。


今天,《解放日报》在“解放周一/纵深”栏目对本次论坛作整版报道《多样生命与多彩世界,他们值得拥有》,这也是绿色光年第三次被《解放日报》整版报道。转发本文已获得原作记者授权,以下为报道正文:


从探究校园植物与健康的关系,到聆听与认识身边的鸣虫,再到线上线下调研动画片与绘本中的生物多样性,上海青少年儿童用行动展现着他们对“多样的生命,多彩的世界”的理解。


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昆明举办。助力履行《公约》,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下一代的参与热情令人鼓舞,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教育,还需要哪些支持?未来还有哪些可以探索的空间?


了解校园里的“健康卫士”


有段时间,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刘世辰在同学们眼中变得特别“神秘”。每天早晨课程开始前、午休以及傍晚放学前,她总是带着纸、笔和一台仪器冲出教室,十多分钟后才回来。



老师孙琳(光年君注:孙琳是绿光研究社的大学生导师,现复旦大学环境学院研二学生对此却并不担心。她知道,刘世辰是在忙着给校园各处的植物做数据测量。此前,刘世辰以《校园植物对环境健康的影响研究》为题,在“蓬莱小镇研究院”立项成功。(光年君注:这是由绿光的大学生导师进行辅导,并于今年年初在蓬莱路第二小学启动的课题,参见“蓬莱小镇研究院丨中期汇报顺利进行”)风靡校园的校内拓展课程“小镇研究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主动参与、申报课题并最终撰写研究报告。


刘世辰喜欢植物。从小,爸爸妈妈就会带着她到各地旅游,亲近大自然。回山东看爷爷奶奶时,一家人会兴致勃勃地到后山“探险”,观赏那些在上海城区不常见到的植物。在崇明的郊野公园与滩涂,刘世辰会熟练地用爸爸的手机打开“形色”软件,识别眼前的树木与花卉。进入蓬莱二小学习后,她也常会在四季变换之时观赏校园花卉的缤纷色彩。临近校门口的紫藤花是她的最爱。


在老师的鼓励下,刘世辰想到可以研究一下自己最熟悉的环境———校园内的植物,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些陪伴在大家身边无声的“朋友”。不过,如果只是冲着简单绘制一份校园植物地图,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太多动力去做深入了解。怎样让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刘世辰想到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环境健康视角。



哪些植物可以更好地净化空气、过滤有害成分?刘世辰决心从这个问题入手,为未来的校园绿化规划提供参考建议。她历时近2个月,在校园里选取慈孝竹林、紫藤、棕榈等若干典型植物区域,用老师提供的SDL307型激光PM2.5检测仪,每天早晨、中午和下午三次测量各个区域的PM2.5数值,并记录下测定时的气温、风向等气象信息,最终获得40组有效数据。


刘世辰爸爸对女儿的坚持颇感惊讶。他告诉记者,起初他们觉得,“小学生的研究课题,不会太专业”,没想到立项后,老师每周都会询问女儿研究进度,还会根据她的问题“开小灶”讲解。更让他惊喜的是,女儿能够合理安排在校的课业学习与活动,还能挤出时间完成一次次成年人可能都会觉得枯燥的采样与测量。谈到这段经历,刘世辰却觉得一点都不枯燥,反而“比许多课堂作业有趣多了”。


最终的测量结果显示,校园里测量的PM2.5数值高于上海市平均PM2.5数值,原因与学校地处市中心城区有关。经过比对,刘世辰发现操场区域数值较优,而操场一边种植的慈孝竹和棕榈树对空气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她在报告中写道:“它们是校园绿化的优选植物。”



此后,刘世辰每次看到这两种常见而又不起眼的植物都有种别样的感觉。下一步,她希望通过公开的展示和演讲让更多同学了解这些默默无闻的“健康卫士”。


为一只玉带凤蝶而落泪


“老师,我之前拍到这个,它是什么?”


“看看这篇链接,里面应该有答案。”


这是宝山区鹿鸣学校学生许芮和科学老师刘真君之间经常会发生的对话。师生二人都是“虫迷”,对鸣虫的知识津津乐道,每当看到之前没见过的昆虫,两人都会拍下来和对方分享“美照”并查阅相关的资料。许芮喜欢斑翅灰针蟋,一种体形较小、复眼较大的蟋蟀。刘真君则钟爱宽翅纺织娘,一种常被人类作为宠物养的螽斯类鸣虫。


去年,在老师的鼓励下,许芮参加了科研项目,趁着放暑假对顾村西部地区的鸣虫进行调查。她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家门口的宝菊路和临近宝山滨江的纬三路进行定点调查,记录下两处不同环境中的鸣虫数量和种类。


想到还有不少同学对昆虫感到害怕,许芮想,何不通过这次机会让大家增加一下对这些小家伙的认识?毕竟,很多害怕的情绪都源自对未知的恐惧,当大家鼓起勇气看看这些美丽的小虫、听听它们各具特色的叫声,或许就能有所改观。为此,她带着录音设备一次次地钻到草丛中,寻找到斑翅灰针蟋、黄脸油葫芦、东方蝼蛄等18种鸣虫并录下了它们的叫声。后来,她把这些虫鸣声上传到一个音频平台,并把二维码分享给感兴趣的同学。



在研究报告的结尾,许芮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这次调查让我获取了更多关于鸣虫的知识,一些小小的绿芽在我的精神沙漠之中生长了起来。在进行调查之前的无数个日夜,我在学习与生活之间忙忙碌碌,不管是鸣虫的叫声还是深邃的夜空,我都不曾听闻,不曾目睹……不是听不到或者看不到,而是从来没有注意到。通过这次调查,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产生对鸣虫的兴趣,产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不管你在哪里,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这个世界,愿你永远能够感受到大地深沉而又厚重的脉搏。希望大家能够在草木葳蕤、虫鸣回荡的夏夜,停下脚步,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惊喜与浪漫。让我们共同携手保护生态,与万物共生,让生命更美!


刘真君对这番话记忆深刻。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老师,她常常为接触到如此有热情、善思考、有钻研精神的学生而激动。业余时间,她主动报名网课、参加讲座,为帮助学生而进修更多相关的知识。



有的学生悉心照料一只玉带凤蝶,见证了它从幼虫阶段到羽化成虫的过程,并为它注定短暂的生命而落泪。有的学生看到体形庞大的鲸豚不仅不害怕,还主动寻找着它们与人类的共同点,产生了不应该看动物表演而应该保护它们的想法……刘真君感慨:“孩子们都有着善良和好奇的心。我们要做的,是呵护他们的童真,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帮助他们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光年君注:许芮同学的课题“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部分地区鸣虫种类与数量的调查”参加了COP15线上分享活动,并入围周日的COP15长三角论坛进行现场分享)


在刘真君看来,一份有趣的生态科普地图或许会开启很多人的兴趣。上周末举行的2021全国科普日宝山区活动启动仪式上,宝山区生态野趣科普地图正式发布。地图上画出了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见或偶遇的物种,刘真君也参与了地图资料收集工作。



近年来,随着各类生态环境保护举措的落实,市民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来自大自然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上海市各区也因不同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同的物种。以宝山区为例,水系发达、江海岸线较长,拥有农田、林地、湿地、绿地4种生境,是许多鸟类和鱼虫的理想家园。


宝山区科协副主席方天明告诉记者,“这次发布的生态野趣科普地图只是1.0版本,标识了30种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他说,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市民,不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能参与进来,举起手机和摄像机,拍一拍、上传平台,然后由系统工作人员和专家进行确认和识别,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份地图。“在一同推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唤醒更多人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与归属感,提升城市软实力。”



原创生态科普读物在哪里


如果有人询问,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动画片是什么,人们的回答一定五花八门。“80后”可能会想到《黑猫警长》,“90后”可能会回忆起《猫和老鼠》与《加菲猫》,“00后”和“10后”最先想到的也许会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好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片往往以动物作为主角,故事场景也大都发生在大自然中。它们会激发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与自然关系产生思考吗?


这个暑假,20多名来自上海、江苏、四川等地的中小学生突发奇想,决心对市面上的动画片与儿童绘本做一番有关生物多样性认知的调查。光年君注:近期将在绿色光年公众号上发布动画片与绘本PBL的总结回顾微信,敬请期待!)


成员们按照地域分组,分别研究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出品的动画片与绘本,并通过线上和线下问卷调研的形式,到小区、商场等地对路过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以及弟弟妹妹进行采访。



上海育才初级中学的初一学生顾真瑜和伙伴们共收集到了899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令他们惊讶。


尽管受访者都明确表示动画片和绘本中出现了很多动植物的角色和形象,但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种类外,很多他们都叫不出名字。而相较于识别动物,受访者对植物的品种更为陌生,多用树或者花草来笼统称呼。顾真瑜分析认为,动画片中,动物角色往往具有强烈的性格特征,让人印象深刻,而植物多作为背景出现,容易被忽视。绘本中则有不少相关主题或植物类专题,描写很具体,人们往往通过这一途径来了解植物。


调查还发现,很多受访者看这类动画片和绘本,会较为关注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惊险刺激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其实与生物关系不大,更多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这让顾真瑜和伙伴们感到遗憾———虽然说的是动物的故事,为何却没能激发起人们对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情况的关注呢?


指导老师倪欢对此深有体会。在引导孩子们做调查的同时,她也没闲着,搜索各类图书销售网站。一查才知,当前市场上针对青少年关注生物多样性需求的科普教材和读物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关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绘本和科普读物以国外原创为主。这让她感到担忧。



倪欢提出,一方面,青少年儿童从小接触的读物和动画片是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所处环境的重要途径,创作者在讲述精彩的故事时,应该承担起引导他们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蹦蹦跳跳”之后,该留下思考。


另一方面,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生活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如何与自然界的朋友友好相处,如何保护它们,各国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有着不同的做法。如果孩子们只能接触到国外的读物,对千里之外的自然环境与动植物如数家珍,而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国家和城市的动植物,践行生态文明便无从谈起。




了解并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是每个人的愿望,更多原创的本土故事或许能更好地助力实现这一愿望。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吴越

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


绿光研究社

COP15长三角论坛

COP15线上分享

动画片与绘本PBL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色光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